太阳亚洲官方网站标签:
老外世界走向接轨澳大利亚 |
分类: 老宋杂文 |
“世界”也可作别样的解释,比如,《辞海》说的是“地球上所有的地方”。按照这一解释,“世界触手可及”,就成了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“触手可及”,此说倒是说得通了。然而,“面向世界”呢,要人“面向”分别处于东南西北的“地球上的所有地方”,岂不成了团团打转的“走马灯”?至于“走向世界”的“世界”,倘若也作这样的诠释,还会使人误以为咱们中国人要搞遍及全球的“大串连”了呢!
“走向世界”的“世界”,指的应是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平;“面向世界”,说的则是要有遍及整个世界的眼光,这些话,都旨在打开国门,走出国门,不能闭关锁国,夜郎自大。然而,倘若这样诠释“世界”,那么,“世界触手可及”又有些不伦不类了——既然“触手可及”,还要“面向”并不断地“走向”做甚?!
“世界”二字有其相当的不确定性。对于“世界”的观念更是游离不定,使人难以把握。
“夜郎自大”的心态与“闭关锁国”政策互为因果,曾使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把自己等同于整个世界,至少以为自己处于世界的中心。不待说清统治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语言——“天朝无所不有,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”,直到改革开放之前的“主流意识”,也以为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劳动人民处于“水深火热”之中,等待着我们去“解放”,此所谓的“胸怀全球,放眼世界”。国门打开之后,才知事情远非如此,于是提出要“面向世界”,“走向世界”,“与世界接轨”以及“按国际惯例办事”。所有这些,对于拉近我们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距离,增进我们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交往,都起过很好的作用。
“走向”与“接轨”,却又很容易使人迷失自我,忘记了这“世界”与“国际”,其实也包含着我们自己。谨以语言文字为例。由于历史的原因,世界上有不少英语国家。既要“走向世界”并“与世界接轨”,学英语自也无可厚非。然而,在每一个国家之中,主要使用的应当是本国的语言;每一个国家的国民,首先学习的也应当是本国的语言,这大概也是“国际惯例”,能为世界上极大多数国家与民众所认同。《文汇报》笔会副刊有文章说到国内机票上“出发地”一栏原先只有用英文标注的机场代号而无中文标注,我以为就包含着对于“国际惯例”的误读。与此“误读”紧密相关的,是中国人在中国学英语比学国语更受重视,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,经历更多的考试,以至于被人称之为“英语热”。
于是觉得,“世界”在哪里,并非咬文嚼字——这是一个现实问题。
不久前去澳大利亚,听当地华人说,他们刚去那边定居时,很难听到中国的语言,也很难看到中国的文字,如今不同了。在旅游胜地,到处有汉语的翻译,因为很多游客来自中国;在购物的商场,到处有中文的标识,因为很多商品产于中国。在“黄金海岸”,一群澳大利亚的青年学生因为我们为之摄影而欢呼雀跃,还簇拥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合影,在他们眼里,我们也是“老外”,我们也是“世界”。
是的,中国正在溶入世界。
尽管我们并不等于“世界”,“世界”之中却有我们。我想,这是21世纪的中国公民应有的“世界”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