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阳亚洲官方网站标签:
孔子孟子荀子儒家论语杂谈 |
秋风先生在《儒家一直都想限制绝对权力》一文中说:“共治体制的基本框架确实是皇权制,但儒生进入,形成了汉宣帝所说的‘霸、王道杂之’。皇权是霸道,儒家士大夫代表王道。儒家士大夫对皇权有所妥协,但也有所抗衡,限制了皇权的暴虐。因此,相对于秦制的皇权绝对专制,共治体制具有一定程度的宪政性质。”我很怀疑秋风先生连王道与霸道的意思都没有弄明白。
孔子是很少甚至没有说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词汇的,至少在《论语》中没有。孟子与荀子都说得比较多。在孟子那边,王道就是以仁(义)服人,霸道就是以(实)力服人。荀子与孟子稍有不同,他所谓的王道,除了仁义,还有以实力支撑的威势。儒家所谓的霸道,并非后人所理解的横行霸道之“霸道”,更不是暴政的代名词,后世之变法图强,以及所谓的“弱国无外交”之类,都有霸道的色彩。管仲辅佐齐桓公“九合诸侯,不以兵车”,“称霸诸侯,一匡天下”,成为春秋五霸之首,孔子还连称“如其仁”呢![1]司马迁说孔子(其实说孟子更为合适)“小管仲”,也只是抱怨他没能辅佐齐桓公称王而已。
汉宣帝所说的“霸、王道杂之”,或许含有权术、权势与礼义并用的意思。其“杂之”的方式,也可有各种体现:例如明的是王道,暗的是权术;说的是王道,行的是权势,却绝对不会是秋风先生说的那种意思,即皇上代表的是霸道,士大夫代表的却是王道。而且,就像霸道不能等同于暴政一样,王道也并不等同于民主,无论是王道、霸道还是“霸、王道杂之”,都是拿来为他所用,都是为了牧民、畜民、治民,即使是富有民本思想的孟子,从根本上说,也旨在使权势人物能够称王天下。秋风先生不是明明白白地说:“万民确实应当服从君王,这是维持秩序之所必需”吗?所以,在老百姓那边,日后所谓的“王道”与“霸道”似乎就没有多大的区别,故有“称王称霸”之说。
何况,日本人搞的“大东亚共荣圈”,也叫“王道乐土”呢。
[1] 参见《论语·子张》